首发于育儿专栏
孩子只爱玩,不爱学习,怎么办?

孩子只爱玩,不爱学习,怎么办?

今天聊的这个话题,比较有代表性。身边的很多家长朋友都无数次地表达出这样的担忧:我的孩子只爱玩,不爱学习,怎么引导就是不爱学习,怎么办?

对于学前儿童的家长,孩子学习往往是指认字、识数、学习数的加减法、学英语、背诵古诗词等可量化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技能。

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主要就是看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认知能力指标。我们的教育中就有热衷让孩子背诵、记忆现成知识,灌输知识和技能的传统。无怪乎家长们以为,孩子记住了背会了某些书本知识,就是学习。



可是,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明白,认知、记忆和技能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学习还包括获得新的理解,体验,行为,价值观,态度和偏好的过程。就像李跃儿老师指出的,人学习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储存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活动在复杂社会生活中,不断体验和增进对世界的理解①。人在社会中生活,事事洞察皆学习。

那么什么是儿童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1)儿童的学习依赖于体验

儿童认知的模式就是亲身体验。孩子年龄越小,就越是通过体验、互动、行动、操作来学习的,体验和思维不可分割。对儿童来说,学习并不意味着坐在屋子里念书,听成人讲,而是不安分的到处触摸、攀爬、探索,在与人、事、物和周围环境的互动体验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并试探不同的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发现和结果。没有体验,学习就不会变成经验。所以,儿童的学习不一定以成人界定和认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成人眼中定义的“玩”,就是年幼孩子的学习方式。



玩就是儿童学习和体验的重要方式,是符合Ta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教育部准备立法,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们不必太过焦虑。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并非局限在孩子上学的那些时间里。真正长效的学习,都是有后劲的,不急功近利,而着眼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自驱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上的。

(2)儿童学习和智力发展过程有序

心理学家总结出来的儿童学习和智力发展的过程,是从表征,到符号,到概念,到规则,到思想,再到行动。

表征是儿童思维的最基本单位,它指的是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儿童通过日常生活,收集大量事物的表征,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开始获得思维的进一步构架-----符号,Ta们能够叫出事物的具体名称。在接触了大量同类表征与符号之后,儿童利用自身的归纳能力,在大脑中分门别类组织这些素材,开始形成概念。

小巫老师曾经聊过她自己的女儿米兰达认知“胡子”的故事②。这个故事很好的说明了儿童学习和智力的发展过程。

米兰达两岁的时候,观察到爸爸脸上经常长出一些毛茸茸的物体,和头发的颜色接近,但是质地和密度有区别,她获得了一组表征。后来,她听大人管这个叫做“胡子”,于是表征和符号配对了,她知道这叫做“胡子”了。

随后,她又观察到,成人身上的其他地方也有跟“胡子”类似的物体,于是她将“胡子”这个符号延伸到所有类似的毛发上,形成一个概念:人身体上簇拥的毛茸茸物体都叫“胡子”。接着,米兰达逢人便问:“你胳膊下长胡子了吗?让我看看。你怎么在这儿长胡子啦?”

有了表征、符号与概念,米兰达的大脑继续工作,开始通过考察和提问,弄明白事物的规则:“我怎么不长胡子?是不是每个人都长胡子?我什么时候开始长呢?”通过考察,她发现了规则:成年人身上才长“胡子”;我长大以后也会有“胡子”;女人脸上不长“胡子”,男人脸上才长。

在儿童语言发育尚未成熟的时候,给Ta们灌输大量需要理解记忆的文字知识,而缺少对表征的体验,不能帮助Ta们将这些抽象符号与有限的表征体验相配,也就无法吸收和消化这些所谓的知识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指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将新的经验与Ta们自身已有的信息和体验相匹配,在已有的信息库中找到相同之处,进行同化。然后,对于新的经验和信息中陌生的部分,儿童会调整扩容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库,以理解和同化新的经验,这就是顺应。每一次顺应,都是一次有效的学习。

如果新的信息是完全陌生的,与儿童大脑中的信息库衔接不上,就好比让一个大提琴家去听一场用专业术语讲述的武器设计的讲座,那么Ta可能既不会感兴趣,也无法理解和吸收。这和让儿童“学习”Ta们无法理解的文字和知识是一个道理,孩子很难产生兴趣,也并不能从中间达到学习的目的

(3)玩和学习并不对立

玩和学习并不是对立冲突的,玩就是孩子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

我们很容易低估玩对于孩子的价值与重要性。其实,玩是孩子的工作。全世界公认的优秀幼儿教育理念,几乎都是“玩中学”。将玩与学习融合在一起,让孩子在玩耍中认识、理解和探索世界。

玩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多好处:在儿童的健康和成长方面,玩不只是获得乐趣的机会,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从捉迷藏到玩滑板,从猜颜色到跳房子,各种各样的玩都以重要的方式丰富了孩子的大脑。

玩是儿童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泄情绪的方式,玩还有助于语言,数学、社交技能、思维能力,甚至可以帮助孩子应对压力。

通过玩,孩子可以厘清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差异;可以尝试不同角色和身份认同;可以寻找方法来适应强烈的感受,比如喜爱、愤怒和焦虑。当孩子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玩是Ta们能够主导的时刻,这个时候Ta们能够体验到对自己生活的一点点掌控感。Ta们可能会扮演很会做饭的人,去给自己的“小娃娃”准备晚餐。或者假装将“小兔子”留在家里,自己去超市买东西或者去上班。

孩子在玩中总能学习到一些东西,只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跟家长期待的“认知方面”的发展一致而已。



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学习其实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是生存的重要条件。年幼的孩子就是通过玩来学习的,就像小猫小狗通过互相打闹来为未来捕食打基础一样,孩子的玩是有重要价值的学习方式。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引导过程如果符合孩子学习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孩子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源源不断的生长的,而不至于小小年龄就厌学了。

家长能做的,就是不要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就帮了大忙了。放手让孩子对各种材料进行各式各样的试验,当自己想去“教”孩子“标准答案”的时候,克制一下内心的魔鬼。不要为了图方便、图省事随意打搅中断孩子的探索和操作,哪怕这些操作在成人眼里是极其不合逻辑、不可思议、又脏又乱

不要强迫孩子完成学习任务,也不要跟他人攀比,给孩子不必要的压力。学习的质量有赖于学习时积极的情绪体验(高兴和愉快,而不是紧张和焦虑)。因此,如果能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被逼的苦差事,我们就成功了一大半。孩子将来的学习才可期。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欢迎转发评论与收藏,

也欢迎关注我,这里有持续更新的育儿干货…………



参考资料:

①李跃儿,(2013).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

②小巫,(2008). 给孩子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 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发布于 2020-09-14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