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大可先生 2018 年 11 月 22 日晚上的这篇声明?

[图片]
关注者
501
被浏览
309,464

99 个回答

前面各位已经说了很多了,但一部分回答用这个角度给刘大可辩白:

“非授权使用网络资料”一方面是“有些东西很好,又想传达给大家,又无法免费获得授权,大家都这么做的,不然做不下去”,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本来就应该突破版权的壁垒,网络资料就应该是无版权的”。

我觉得这完全就是偷换概念逻辑混乱强词夺理了。


版权有问题,和引用有问题,是两回事

刘大可主要的原罪不在于版权有问题(虽然版权也有问题),而在于不引用


1、引用,是尊重前人的原创努力是要告诉别人,这个东西最早是这个人做的,这张图这个表这个论述思路,我是在某个人的基础上加工/汉化/重组而来的。这除了是一种规范之外也是一种道德,因为你的图片和视频绝不可能是你从0开始自己画的吧哪怕是CC4.0的内容(完全开放版权,包括可以直接拿去商用),也是有某个/些人原创努力在里面的,你不能因为是开放版权的就不标注引用和出处

用了别人的素材不标注原作者和出处跟偷有什么区别?这年头偷东西都这么理直气壮了?(截图来源见知乎问题和作者)


确实,如何选取材料,如何组织素材,这些都有你自己的原创思维和个人努力在里面,但是你既然用了别人的原始素材,那么就有义务标出哪些是你的成果,哪些是别人的成果。

有人说,科普哪有那么多规范。拜托,这和什么做科普的规范没有一毛钱关系,这是一个人使用和公开一份材料应当遵守的规范。

用他人的素材而不加引用,这是据他人之功为己有,非常恶劣这是刘大可不可洗刷的原罪。

确实过去和现在依然很多人都不重视标注引用和出处,包括官媒,但错的就是错的,恶劣就是恶劣,他人的恶劣不是为自己的恶劣辩白的理由。


2、但合理引用的前提下,确实依然会有很多版权有问题的情况。确实有些很好的东西你想分享给别人,但又确实没有CC3.0以上的版权,然后侵权擅用,这种情况有,而且很多。但对这种情况,基本的态度是,你要知道这是一种你个人的选择,即使是无奈的选择(比如你买不起授权,或者找找不到问谁申请授权),但侵权就是侵权,这是两码事。

不是说不能这么选择,而是说应该明白任何选择都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确实,你可以给自己的侵权很多合理化理由,也可以说你认为网络内容就应该开放版权(而且从个人的角度我也同意),但这些理由都只不过是你自己在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而已。就像武侠小说里抢劫可以认为自己是劫富济贫,杀人可以认为自己是替天行道,甚至我们读者常常也能认同,但这和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法律规范并不矛盾。

不告而取是为盗,你可以选择盗,也可以觉得自己盗得有理,但也应该明白别人指出了就必须认,该删删,该赔赔,而不是“我是为了你们能看到更好的东西我才这样的,我很牛逼我很无私”,“现在的市场都这样啊什么都要符合规范来就没法做了”。


再多说几句,有的回答说“科普本来就是二道贩子”,本来就不应该有原创

你怕不是对“原创”有什么误会吧?

你投入了自己的心血、创意、时间的东西,怎么没有原创了?刘大可的混乱博物馆确实不规范盗用了很多网络资料,但还是有大量他自己的原创在里面的,最核心的表达部分,有他的大量原创心血(虽然内容未必是正确的),这谁也不能否认。


确实,科普分为很多种,原创性确实有程度差别。

有些纯文章翻译或者视频汉化的科普工作确实原创性不强(但这些科普也很重要很了不起),因为你用的还是原来作者的表达。但即使是这种,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原创的成分在。如何把外语的东西本土化,如何用说人话的方式翻译出来,真正做过的人都知道个中艰难。译书上也会标明XXX著XXX译啊,你翻译的文字也是有你的版权在的,有你的原创心血在的。

而有些通过参考各种资料重新组织材料,按更能为读者接受的方式来“讲好一个故事”,只要合理标注了引用和出处,这就是原创性很高的工作。因为你已经改变了“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里,有一种体裁叫做集句,就是把不同人的诗句拼成一首新诗。只要你能不让别人误会原句子是你自己写的,那么新诗就有你的一部分原创在内,完全可以署你的名字。(事实上这种体裁要写的好并不比纯原创简单…毕竟带着镣铐跳舞,而且多少偏离了“表达”的初衷,更像文字游戏)

即使是学术论文,综述也是一种原创,不同的作者也会选取不同的资料,以不同的方式来组织。

非翻译性的科普,就有点类似综述。只不过还用了比学术综述更简单更容易被读者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而已。

这个话题我也想谈谈。。。


我刚到国外开始科研,接到了一篇顶刊论文审稿。当时感觉非常兴奋又很忐忑,因为对自己的估计,我的知识水平不足以作为一个reviewer来评价这种论文。于是去求助我的老板有什么注意事项,老板跟我了一句话 ,原文记得不是很清了,但是大意一直记忆犹新。

记得你要帮助作者提升论文就好。


我想这句话也影响了我至今。不论是审稿还是被审,都始终保持对对方的善意,批评如果是对的话就虚心接受,如果是错的话就正面argue,就事论事不针对其他。因为我始终在觉得,如果是专业的批评,其实都是心存善意的,不然谁会无聊到看已经懂的知识,自己去玩玩游戏不好吗?

我想这也是大部分科研人员的状态,对于专业领域,我们对于专业的批评一直抱有善意。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人指出错误,错了就改。谁改过的审稿意见没有个上百上千条呢?谁没有因为某些错误被argue到彻夜难眠呢?


然而这些在知乎,或者在科普领域就变了味。

  • 评论出发点不对。评论可以善意的帮助作者提升答案质量,但目前看到的更多的是阴阳怪气。知乎有太多太多的非专业人士,受限于知识背景,大部分评论者并不能在专业领域给出足够可信的、足以帮助提升回答质量的评论,在我在知乎开始写的短短几个月里,就只见到一位 @清严男友,是完全善意的出发点。大部分时候,很认真写的很长的回答中间可能有一些错误,然而得到的评论是”漏洞百出,建议作者先看看XXX书,不懂可以请教我“。这是真的专业人士,还是假装的呢?错的可以改,但是这种方式的批评很不尊重别人花费的时间和劳动成果。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我现在在知乎上很难相信批评者不是杠精。
  • 利益问题。作为一个想要赚钱的自媒体作者,声誉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同行审议制度,写出去的东西没有人帮助审稿,那如何保证专业度来吸引粉丝呢?或许只能靠”人设“了。 所以,没有一个自媒体作者是经得起公开批评并愿意承认错误的。

写到这里,我回头想想,这或许就是学术期刊小规模peer-review的本意。如果发表出去的东西,被人公开指责错误,相信没有一个科研工作者愿意承受。同样,涉及到利益,更加没有一个自媒体作者愿意承受。

如果没有经历过科研杂志reviewer的审稿意见洗礼,媒体作者就更难有这种”挨打就立正“,”他们是对事不对人“的心理素质。


回到事件本身,我相信大家都心存善意,刘大可先生在凭借一腔热情在做科普,我也很能理解”浅显易懂的教会别人“一点都不比”自己做出好的成果“简单,但是没有经历过科研的人,可能不能理解科研工作者对”原创性“的坚持和有错直说的评论方式。

看了 @云舞空城 和刘大可先生的交流,相信云大也尊重劳动成果,但是只是评论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媒体“影响力对科普作者热情的打击。

归根到底,还是“评论出发点”被“利益导向”误解了


PS. 考虑到科普作者可能不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准,有没有一个中立的“科普review组织”来小范围审议/评价文章中有没有原则性问题和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