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只爱“玩”?可能是你误会他了!

最近看到有位家长吐槽自家娃,说自从孩子上了三四年级后,变得越来越“贪玩”了。刚开始上小学时,特别听话,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认真完成。可是随着年级升高,发现孩子对课本上的知识越来越不感冒,反而变得非常贪玩。比如,你让他背个单词,那简直比让他吃药打针还难,但有次晚上十点了,娃竟然自己跟着科普视频研究起了化学方程式。今年带他去看《流浪地球2》的时候,他甚至正确预测了“核聚变引爆月球”的电影情节。

家长苦恼道,要说他不爱学习,研究起这些内容来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要说他爱学习,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却又相当“要命”。

其实,这位家长吐槽的现象并不是什么个例,很多孩子进入到小学都会经历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范围”开始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扩大到生活中任何所见所闻所感。

而这种现象通常会被我们家长归类为“贪玩”,但其实,这不仅是我们冤枉了孩子,相反这种现象发生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呢?小贝老师来给您解开谜底。

学习迁移,课外助力课内学习

著名的学习迁移理论指出,人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会影响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

心理学家贾德的观点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使经验类化的结果。

所以,当我们以为孩子在“贪玩”的时候,家长们是否有注意到孩子在玩的内容是什么?有的小朋友虽然对课本知识兴趣寥寥,但是他们在课外却发现了很多广阔的新天地。天上的飞鸟和飞机有什么关系?核聚变是怎样引爆月球的?能不能用机器人编程造一搜船舶?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通过编程、机器人编程去探索世界,用编程玩转“世界”。

通过编程,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机械、物理、艺术等STEAM综合知识和内容,这些内容与课内的知识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只是展示形式不同。孩子们在“玩”编程的过程,所见、所学通过学习迁移,同样可应用到课内学习,与课内的知识融会贯通。

能力互为补充,基础更夯实

其实,除了知识学习外,孩子们在课外探索,所锻炼出来的能力,同样可以与课内学习互为补充,互相弥补不足。

比如,喜欢动手实践的孩子,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专注力。而这些能力对于课内学习则同样非常重要,听课需要极强的专注力,而学习也同样需要孩子拥有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很多厚积薄发的孩子,看起来好像比较贪玩,可是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多样能力就得到了锻炼。

尤其是类似于机器人编程这样的实践活动,它包含了手、眼、脑全部人体重要器官和肢体的调动,可以说无论是肢体能力,思维能力,还是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升。这些能力的提升亦可作用于课内学习,帮助孩子打通学习的“任督二脉”。

对于青少儿来讲,在玩中学,本就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更加自然,也更符合孩子的天性。如果下一次您再看到孩子“贪玩”,不妨先别着急批评,也许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发布于:江苏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