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聊赖

[bǎi wú liáo lài]
成语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百无聊赖(拼音:bǎi wú liáo là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 [1]
百无聊赖(聊赖:依赖,指生活或情感上的依托)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形容人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空虚无聊。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4]
中文名
百无聊赖
拼    音
bǎi wú liáo lài
近义词
兴味索然、万念俱灰、意兴阑珊
反义词
兴致勃勃、趣意盎然、兴致盎然
出    处
《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
注音字母
ㄅㄞˇ ㄨˊ ㄌㄧㄠˊ ㄌㄞˋ
语法结构
主谓式
语法属性
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西晋·陈寿《三验捉轿国志·魏书·公悼询战孙瓒传》:“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东晋·刘宋·裴松之注引《典略》:全乌“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糊协腊鸣于地中,梯冲舞吾楼上。日穷月蹴,无所聊赖。” [1]
提旬欠后世据芝企婚翻此典故引狱档和申出成语“百无聊赖寻杠”。 [1]

成语故事

播报
编辑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公孙瓒盘踞在蓟州。蓟州北方的鲜卑、乌丸,南方的袁术、袁绍,不断侵扰蓟州,公孙瓒甚为烦恼。当时蓟州流传一首童谣:燕南陲,赵北际,有此中可避世。公孙瓒特地为此找来术士,询问童谣的含义。术士说:“古燕国的南疆,赵国的北边,有时归入燕国版图,有时归入赵国版图,那块土地就是易州,该州城建在山坡上,后枕大山,发生战事,来者只能仰攻,是固守的好去处。” [2]
公孙瓒一听有利于固守,当下就决定把都城从蓟州迁到此处。公孙瓒在易州城外挖了十道壕堑,每道壕堑后都筑一道城墙,中建一座十余丈高的城堡,藏有米粮300万斛,称为易京,自己就驻守其间。他踌躇满志地说:“兵书上说的,攻打拥有百座谍楼的城池是自讨苦吃,现在易京有谍楼千座,哪个能奈何我?” [2]
公孙瓒哪里知道这一切都是中了袁绍的计谋,他就是为了把公孙瓒引进孤城困守,才散布童谣引公孙瓒上钩。后来,袁绍大军围困易京,公孙瓒据险而守,虽然一时不怕敌兵攻城,但是老呆在城里,士兵无斗志,米粮日渐减少,日子也不好过。另外,袁绍的军队日日夜夜在城外挖掘地道,通向城内,准备上下夹攻。 [2]
公孙瓒憋不住了,先派遣儿子突围外出讨救兵,然后率领士卒,打算出城跟袁绍决战。可是援兵总是不来。公孙瓒写信让人快速送到儿子手里,信上说:“袁绍的军队,像神又像鬼,鼓声角声在地道下响起,云梯擂石在我军头上飞舞,困守孤城,无所聊赖。你急率轻骑前来救援,来时在北方山头燃起烽火,为父得讯后,开门击贼,出其不备,打垮袁军。” [2]
不幸的是,这封信落到了袁绍手里。袁绍将计就计,按照信中所说的那样点起了烽火,公孙瓒果然上当,中了埋伏。败兵回城时,却又发现城已被袁军从地道攻入而占领,公孙瓒走投无路,只得悲愤地自杀了。 [2]

成语寓意

播报
编辑
人们一定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并时刻为之努力。有了目标,就有了追求成功的动机和精力。当人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更容易投入从事的活动,一切就会从此不同。如果没有目标,也不曾付出心力,时间就在百无聊赖中白白流逝,只会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2-3]

成语运用

播报
编辑
成文用法
“百无聊赖”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形容人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空虚无聊。 [4]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4]
运用示例
清·丁叔雅《将归岭南留别》诗:“百无聊赖过零丁,遥睇中原一发青。” [1]
鲁迅《彷徨·伤逝》:“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