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水战

[shuǐ zhàn]
词语解释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春秋时代,吴、楚之间就开展了水战,这是战国出现最早的水战。那时,楚位于长江中游一带,吴位于下游一带, [1]楚凭借处于吴上游的地理条件,顺流而下。
中文名
水战
拼    音
:shuǐ zhàn
时    代
春秋时代
基本解释
指在水上进行的战斗

名词解释

播报
编辑
词目润阀担邀剃堡凝希:水巴芝陵柜茅夜战
提愉祖拼音:shuǐ zhàn
基本解释:[sea-fight] 指在水上进行的战斗
详细解释:水上墓店作战。
引厦故宙证解释: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宋史·太祖纪一》:“﹝ 太祖 ﹞幸造船务,观习水战。”《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

其它相关

播报
编辑

水战作战方式

鄱阳湖水战
古代水战的主要方式为撞击战和接舷战。在热兵器尚未普及前,水战主要以弓箭为主,船上水军分刀盾兵、弓箭兵、艄公。刀盾兵负责防御及船只靠近后的“跳帮”格斗,弓箭兵又称远程兵,配有弓箭、匕首以及掩护梢工。艄公管船只的进退。
在中国古代水战战术中,利用纵火器材进行火攻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以弓、发射带燃烧油脂的火箭,以及“火兽”、“火禽”和“火船”等,对敌方进行攻击。

发展过程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建造了用于水战的大型战船,军队建制中有了相当规模的舟师(水师)。最早的水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吴王寿梦二年(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04年这80多年间。吴楚两国为了争夺长江中下游的控制权,共进行了14次大规模的水战,最后以吴军攻下楚国首都郢而告终。
楼船
在三国时出现了大规模使用“楼船”的战术,这是水战一大进步的表现。
南北朝时,又发明了车轮船。
宋朝开始,经济强盛水军有了长足的发展,“楼船”还是主要的水面战船,到南宋战船开始装备(不过那时的炮很粗糙,严格意义上还不算火炮)、火箭等武器,有了统一的水战兵法,韩世忠在黄天荡水战中险些生擒兀术,岳飞也曾带水兵平定过江南的农民起义军。
元末水战发展突进,各类战船,大炮登场,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水战奠定了明朝统一全国的基础,有明一带由于倭寇及西洋一些国家的侵入明朝的水战(海战在那时亦称水战)一直保持有强大的战斗力,水战船装备有佛狼机,鸟铳等先进武器。先后挫败过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侵略。
进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战船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多用于锤击敌船的拍竿已经消失,而改以战船本身犁沉敌船,这说明船舶制造和驾驶技术的进步;二是从明初起,战船上配备了火炮。
至清朝水军开始衰败,除施琅收复台湾外再无骄人战绩,到清末,中国水军几乎已无战力,使得英、法海军可以在沿海耀武扬威,洞开中国海疆。
晚清时期,曾国藩、曾国荃等人为平定太平天国,先占据南京上游的武汉、安庆,然后顺江而下攻打南京。湘军重要将领胡林翼等人,多次向主帅曾国藩强调武汉、安庆的重要,“形势壮阔,自古用武之地”,“顺江东下,势如破竹”。中国古代兵家“作势”、“借势”这一思想,影响他们甚深。

著名水战战役

东汉末期的赤壁之战晋灭吴之战、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隋平陈之战、宋灭南唐之战采石矶之战崖山海战、元末鄱阳湖之战、澎湖之战 [2]
晋灭吴 沿江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