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4c62e5d05094a97ab85ea5d7f9a2491/images/928895308565463b84808b0bc8bbdb78.jpg 创研动态
创研动态

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三)——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唐代篇(二) 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三)——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唐代篇(二)

来源:中国国家画院发布时间:2023-09-27

《唐·述圣颂》

此碑原在陕西华岳庙内,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碑阳额刻“述圣颂”,正书19行,满行37字,达奚珣撰序,吕向撰颂并书。碑阴全称“祭西岳神告文碑”,碑额楷书“开元三年六月九日建”,上段隶书21行,满行15字,字间有界格,韩赏撰文,韩择木隶书。下段正书“谒岳庙文”,唐大历九年(774)刻;“请雨文”和“裴潾题名”,唐贞元元年(785)刻;“谒岳祠志”,北宋景祐四年(1037)刻等。


《唐·鄎国长公主神道碑》

此碑唐开元十三年(725)建,中书令国史上柱国张说撰文,李隆基隶书,现存于陕西蒲城。碑额篆书“大唐故郋国长公主神道之碑”,碑首题隶书“大唐鄎国长公主神道碑铭”。隶书25行,满行52字,字间有界格。碑文记述了唐睿宗李旦第七女鄎国长公主的事迹。


《唐·纪泰山铭》

亦称《东岳封禅碑》《泰山唐摩崖》,李隆基撰并隶书。摩崖石刻,高13.20米,宽5.30米,位于山东泰山大观峰崖壁。碑额隶书“纪泰山铭”,正文隶书24行,满行51字,末行楷书记刻石时间,大唐开元十四年(726)岁在九月十二日建。


《唐·杨孝恭碑》

此碑唐开元十五年(728)九月三日建,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少室山隐逸人奉敕征授弘文馆直学士博陵崔叒士词,将仕郎前直少府监邺县陆尚宾隶书,散官朱曜垂、陈英等刻字。碑额篆书“唐故游击将军杨公碑”,碑首题“唐故游击将军左武卫翊府右郎将杨公碑”。正文隶书30行,满行52字,字间有界格。


《唐·麓山寺碑》

亦称《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立,李邕撰文并书,现存于湖南省长沙岳麓山公园内。碑高2.7米,宽1.35米,圆顶上饰有龙纹浮雕,上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碑左和右下方有损缺。行楷书28行,满行56字,共1413字。碑侧刻有宋代书家米芾的正书阴刻题名“元丰庚申元日同广惠道人来襄阳米黻”字样,“元丰庚申”即公元1080年。


《唐·阙特勤碑》

此碑唐开元二十年(732)立,现存于蒙古国林塞音诺颜的鄂尔浑河旧河道。碑正面和左右为突厥文,背面为汉文,碑额楷书“故阙特勤之碑”,碑首题隶书“故阙特勤碑”。李隆基撰并书,碑文隶书14行,满行36字,字间有界格。


《唐·大智禅师碑》

此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碑阳额篆书“大唐故大智禅师碑”,碑首题“大唐故大智禅师碑铭并序”,中书侍郎严挺之撰文,右羽林军录事参军集贤院侍制兼校理史惟则隶书并篆额,史子华刻字,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刻。隶书32行,满行61字。碑阴首题“大智禅师碑阴记”,隶书27行,满行9字,河南少尹阳城伯撰文,通直郎行河南府伊阙县尉集贤院侍制兼校理史惟则隶书,施碑石主弟子朝散大夫行华原县令刘同,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刻。


《唐·神宝寺碑》

此碑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立,李寰撰文并隶书,碑原立于山东长青县小寺村神宝寺故址,1965年移至岱庙炳灵门内,1983年10月移置岱庙碑廊。碑额篆书“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碑首题“大唐齐州神宝寺记铭并序”。碑阳隶书35行,满行54字。


《唐·易州铁像碑》

全称《大唐易州铁像碑颂并序》,刻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王端撰,苏灵芝书,王希贞、解崇光刻,原石现存河北省易县文物保管所。碑文行书,个别草书,18行,满行36字,碑高2.8米,宽1.2米,厚0.21米,半圆碑首,上刻释迦像,两侧各刻一弟子像。


《唐·梦真容碑》

全称《大唐真容应见贞石碑》,建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苏灵芝书。碑原在河北易县龙兴观旧址,今见乾嘉拓本,碑已断为两截,后又碎数块且遗失不全,今最大残石在河北易县博物馆陈列,碑首及其余残块存易县文物保管所。碑文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是开元二十九年闰四月二十一日唐玄宗敕旨,后部是开元二十九年六月一日博州刺史李成裕疏奏,行书22行,行44字不等。


《唐·严仁墓志》

1992年河南洛阳出土。张万顷撰,张旭书于天宝元年(742),现存于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志石上原题“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正书21行,满行21字,石上有方形界格。


《唐·嵩阳观记》

全称《大唐嵩阳观记圣德感应颂》,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唐天宝三年(744)二月刻,原石现存河南登封嵩阳书院,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隶书25行,行53字,碑额题“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篆书4行,每行3字,碑首题“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


《唐·石台孝经》

此碑唐天宝四年(745)立,李隆基作序、注解并隶书,李亨篆额,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碑额题“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篆书4行,每行4字,碑首题隶书“孝经序”。碑文隶书18行,满行55字,字间有界格。原石黑石长方柱体,四面刻字,高6.2米,宽1.2米,碑顶双层花冠华盖,座底下有三层石台。


《唐·郭虚己墓志》

此碑唐天宝八年(749)立,颜真卿撰文并书丹,1997年出土于河南偃师首阳山镇一砖厂内,现存于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墓志盖顶篆书题额“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志文正书35行,满行34字,为颜真卿早期佳作。


《唐·多宝塔碑》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唐天宝十一年(752)刻,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书丹,史华刻石。碑原在长安城安定坊千佛寺,北宋初移入文庙,现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正书34行,满行66字。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碑阴刻《楚金禅师碑》,行书32行,满行55字,沙门飞锡撰,吴通微书。


《唐·东方朔画赞》

唐天宝十三年(754)颜真卿为平原太守时立。碑正文为晋散常侍夏侯湛撰,唐颜真卿撰并书《碑阴记》。碑阳、阴、侧正书,碑阳额颜真卿篆书“汉太中大夫东方朔先生画赞碑”,碑阴额颜真卿隶书“有汉东方先生画赞碑阴之记”。碑文字径6厘米,碑额字径10厘米,全碑共1073字。1983年有复制《唐东方朔画赞碑》,今存于山东德州陵县文博苑颜碑亭内。此碑四面刻辞,碑阳碑阴各15行,左右侧各3行,满行30字。


《唐·鲜于氏离堆记》

此碑唐宝应元年(762)立,为颜真卿53岁所作,原碑旧址在四川,现存于四川阆中。清嘉庆年间发现,仅存残石五块,共47个整字和7个残字,为颜氏中年重要书迹之一。传世墨本以“未水虚”三字未损者为旧。


《唐·阳华岩铭》

此碑唐永泰二年(766)刻,现存于湖南省江华县。刺史元结撰,瞿令问书。碑首题隶书“阳华岩铭有序”。前9行为隶书,满行12字,后35行为古文、小篆和隶书三体,满行9字。


《唐·浯溪三铭·浯溪铭》

摩崖刻石,位于湖南省祁阳县城西约2公里的湘水之滨。唐代文学家元结卸却道州刺史之职回乡途中定居于此,并将一条无名的小溪命名为“浯溪”,修建了峿台和浯庼,并分别为其作记并将自己撰写的《浯溪铭》《峿台铭》和《浯庼铭》请三位书法家以三种不同的篆体书写,刻于摩崖上,此便是后人所称“浯溪三铭”,亦称“老三铭”。《浯溪铭》,元结撰文,唐大历二年(767)四月,由季康(有称李庾、李康)用玉箸篆写成。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