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汶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泰山索道第一代“云端舞者”
泰山竹影
老宅院的记忆
晒秋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泰山竹影

 

□赵学法

婆娑竹影,是壮美泰山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她不仅苍翠了崇山峻岭,涂绿了谷壑沟川,扮靓了沃野碧波,而且投射到泰山人的心中,镶嵌在灵魂深处,形塑了君子风度。

远古时期的泰山处于亚热带,翠竹满山遍野,蓬勃丛生,尤其是泰山脚下的汶水流域,更是枝繁叶茂,葳蕤葱茏。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山东考古录·考竹》中引经据典得出结论:“北方古称多竹之地有三:淇、渭、汶。”汶,指发源于泰山山脉的大汶河。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泰山地区逐渐转换为暖温带。许多亚热带植物经不住寒霜的围困,紧跟季候变化的脚步迁移,纷纷在淮河以南安家落户。而本属亚热带植物的泰山竹则不为所动,毅然选择了固守家园。她抑或眷恋“泰山不让土壤”的博大情怀,也许仰慕泰山拔地通天的气贯长虹,面对风云变幻,表现得异常镇定,拒绝随波逐流,一如既往地扎根高山大川,昂首挺立河湖之滨。在寒暑交替、冰火轮回的漫长岁月中,泰山竹经受了多重生死磨难,迎接了无数存亡考验,始终本色不改,初衷不变,保持着一年四季的青葱。唐代诗人岑参在《范公丛竹歌》一诗中赞颂:“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如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竹子的凛然傲骨。每当人们漫步泰山竹林的幽静山道,抚摸刚正不阿的竹枝,仰望婀娜多姿的竹叶,无不为之肃然起敬,叹慕不已,心中刻下顽强不屈的竹影。

泰山竹有着亮丽的关节,挺拔的枝干,碧绿的叶片,天成的素色。她从不与百花争艳,无意与大树比肩,也不炫耀作秀,更不招蜂惹蝶,习惯了低调处世,抱朴守拙,沉默无语。正如唐人刘禹锡在《庭竹》一诗中所叹:“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清人郑板桥在题竹词中也赞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正是这种与世无争的天性,使她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疾风骤雨来袭时,她以百折不挠的韧性和耐力,抵御强暴肆虐,抗拒暴力摧残。狂飙过后,她即刻挺直腰杆,抖落泥水,恢复本真。她用这种以柔克刚的斗争策略,展示了不亢不卑的高雅风度和死磕到底的对决精神。泰山竹的韧劲,用郑板桥的《竹石》一诗形容恰如其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泰山竹之所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不怯“东西南北风”,缘于根基扎实,本固枝荣。泰山竹移栽新址后,不急于崭露头角,也不忙着追赶时光年轮,而是不声不响地在土中发轫,四处扩张,强筋壮骨,积蓄力量,彼此根连着根,须缠着须,织就一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默默地等待着三年后一场春雨的到来。一旦甘霖降临,她们就会欢呼着一起破土,竹笋并发,争相抽新,摽着膀子试比高,鼓足力气赛刚直。泰山竹的坚忍不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靠集体的合力共生共存。有竹必成林。凡有竹的地方,定会衍成竹林。这是竹根盘绕形成的植物群生现象,为抗拒外力做好了准备。当风刀霜剑挥来时,她们就会簇拥在一起,肩并肩,手挽手,齐心协力,相互加持,即便地动山摇,雪崩冰塌,也毫无惧色,泰然处之。泰山竹的这种生存秘诀,鲜明地写满竹枝叶片,像一杆杆高擎的旗帜,永恒地影印在了泰安人的心田。

泰山人与泰山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特别的情感寄托。泰山人对竹的审美,既关注外表的形式美,也把握内在的道德美,而道德意蕴更多地指向高风亮节的君子。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养竹记》中关于君子与竹相类的总结,道出了泰山人的心声:“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这一经典总结,描绘出竹的品质与道德的完美结合。这正是泰山人惜竹如命的缘由,也解释了千家万户“居有竹”现象的成因。历代泰山人无不君子风度,大概就是泰山竹投影的结果。

在泰山人的眼里,泰山形体犹如一组直插云霄的竹叶,竹影就是山影,山影亦是竹影。山与竹的相互映照,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泰山人的品格。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